秦朝李斯是被谁陷害而死?李斯是怎么死的?

众所周知,李斯是辅助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得力助手。

他主持制定了诸如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秦律》等影响深远的制度。

按理说,李斯这么一个久经官场,举手投足都是大手笔的政治家,怎么会输给一个宦官呢?

其实早在沙丘之变,秦始皇驾崩时,就已埋下了伏笔。

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天下途中染病,到沙丘这个地方时病重驾崩。

死前,秦始皇留有遗诏,传位于公子扶苏。

知晓内情的只有赵高、胡亥和李斯,而兹事体大,他们决定先密而不发。

赵高狼子野心,想要篡改遗诏,让胡亥即位。

赵高、胡亥两人密谋之后发现,这事必须要取得丞相李斯的支持才行。

于是,赵高私下找到了李斯。

在两人会见之前,赵高明显是有所准备的。

从后来他们的谈话中就可以看出,赵高深知李斯的心理弱点,且极具厚黑精髓。

赵高见到李斯,便开门见山: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如何?”

如今,还没有其他人知道皇帝驾崩了,遗诏和玉玺又掌握在我们手里,定谁为太子,只不过是我们一句话的事。李丞相,你看这事怎么办?”

李斯听后很震惊,

“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赵高你怎么能有这样的谋逆之心!

古代人们都崇尚”忠心事君”,谋逆篡位、修改遗诏这种事,无论谁都不会轻易去做的。

更何况已是位极人臣的李斯。

当然,除非价码开得够高,高到别人无法拒绝。

赵高当然也知道李斯不会答应,所以一连反问5句话:

“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言信之孰与蒙恬?”

蒙恬,名门之后,从祖父蒙骜这一辈开始就为秦国征战沙场,三代积累,势力极大。

况且,蒙恬本身的资历也不逊于李斯,他曾率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驰道。

论政绩,蒙恬和李斯不相上下。

论政治背景,蒙恬三世为将,从秦昭王时期就开始在秦国政坛扎根,可谓名门望族。

而李斯本是楚国人,最初到秦国只是吕不韦的门客,要说真正飞黄腾达,还是向秦王上书《谏逐客书》之后。

论背景,两人完全没有可比性。

最要命的是,公子扶苏最信任的人,就是蒙恬。

假以时日,扶苏真的登基为帝,李斯如何能比得过蒙恬。

赵高狠狠地抠住了李斯的痛处。

李斯也自知不如,回答说”此五者皆不及蒙恬”。

赵高听了, 知道对方已经掉入自己的圈套了,立刻乘胜追击。

“我在秦宫之中管事二十多年,从来没见到过被罢免的国相、功臣有封爵,传给下一代的,他们全部都被杀戮身亡了。

公子扶苏即位一定会任命蒙恬为丞相,到时候,您能不能带着点爵位退休回乡都是问题了。

而胡亥心地善良,仁慈厚道,对士人礼待有加,皇帝二十多个儿子里没有谁比得了他的。

您思考一下再决定吧。”

这里先点明了李斯支持扶苏之后的下场,又拿胡亥的仁厚来做对比。

要么死路一条,要么继续高官厚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孰利孰弊,显而易见,您选哪个?

无论李斯如何百般推脱,可现实的利害关系就摆在眼前,最后也只能”仰天而叹,垂泪太息”,加入了赵高的篡位团伙。

其实不难看出,从赵高想要篡改遗诏开始,无论是胡亥还是李斯,都只不过是被他利用的工具。

胡亥,是赵高获取权力的代言人。

李斯,是赵高获取权力前,能触及到的最大政治力量。

即便李斯内心再抗拒这种不忠之事,但在巨大的现实利益面前,也没得选择了。

二、

赵高也明白,这只不过是一桩利益交换,大家各取所需。

自己可以取得李斯一时的支持,但绝对没办法让李斯永远支持自己。

甚至,今后李斯将会是自己获取权力最大的障碍。

所以在胡亥即位后,赵高开始离间李斯和胡亥的关系,并趁机陷害李斯。

陈胜吴广起义时,李斯的长子李由镇守着荥阳,却没有阻挡住起义军西进的脚步。

于是,赵高抓住这一点,诬陷李由是陈胜的同乡,因此不肯积极镇压,而李斯身为丞相,却心怀不轨,想自立为王。

最终,胡亥在赵高的蒙蔽下,将李斯关进了监狱,并且让赵高审理此案。

这正中赵高下怀,他指使狱卒对李斯严刑拷打,让李斯承认自己谋反。

李斯位居三公,且年事已高,哪能承受得住这种酷刑,逼不得已承认了谋反之罪。

虽然李斯被迫认罪,但仍觉得还有一线生机。

因为自己本就没有谋反之心,且对大秦劳苦功高。

当年秦始皇下逐客令时,要治罪六国客卿时,自己就曾依靠一篇《谏逐客书》力挽狂澜。

如果将自己的冤情告诉胡亥,也许能得到赦免。

可是,赵高把持朝政,耳目众多,李斯的伸冤书根本没送到胡亥面前,而是被赵高扣下了。

“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最终,李斯因谋反被判腰斩,株连三族。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夷三族。”

而一人有罪,延及三族这条法律,正是由李斯制定的。

临刑前,李斯对儿子说:”我多想和你牵着黄犬,回老家上蔡的东门去打猎啊,可是再也没机会了。”

一代治国安邦之名相,落得如此下场。

后世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唏嘘。

唐代诗人李白在《襄阳歌》中写到: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结语

李斯辞别荀卿,西赴秦国时,初心是为了建立一番功业,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

却在沙丘之变时,因权力熏心被赵高利用,废长立幼。

最终又因手握大权,成为赵高的眼中钉,被其构陷而死。

留下一生功过为后世评说,实在是让人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