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书论《篆势》《笔论》《九势》

蔡邕书论著作,流传下来的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四篇。其中《笔赋》大部分内容为唐宋类书引用而得以保存,只是少有阙失;《篆势》为卫恒《四体书势》全文引录;《笔论》、《九势》两篇为宋代陈思《书苑菁华》所辑录。

蔡邕(公元133-192年),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汉灵帝时为议郎,因上书论朝纲阙失,被诬流放。董卓擅权,被迫任御史,拜左中郎将。卓被诛,为王允所捕,死狱中。邕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章,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能吸收前人用笔经验,结体谨严,点画俯仰,体法百出,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誉,对当时及后世影响颇大。熹平四年,他写定六经文字,亲自书丹刻石立于太学前,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熹平石经》,前往观摩者的车辆填街塞巷。相传曾于鸿都门,见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受到启发,归而创“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原有《蔡中郎集》,已佚,后人有辑本。唐张怀灌《书断》评论蔡邕飞自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书论著作,流传下来的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四篇。其中《笔赋》大部分内容为唐宋类书引用而得以保存,只是少有阙失;《篆势》为卫恒《四体书势》全文引录;《笔论》、《九势》两篇为宋代陈思《书苑菁华》所辑录。我们今天拟介绍后三篇。

这三篇文章讲了书法美学的三个方面。

一是是讲“形”。崔瑗《草书势》说“观其法象”,许慎《说文解字序》提出“依类象形”。蔡邕把“法象”、“象形”的美学思想作了很好的发挥。他在《篆势》中指出篆书“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用一系列生动的自然形象来比喻篆书“法象”、“象形”的美。在《笔论》中更提出“为书之道,须入其形”,并结论“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然此“形”,又不是自然物形的照搬照抄,书法乃至整个艺术不可能也不需要这样做。艺术来自现实又不等于现实,所以《篆势》在说了“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之后,接着又说:“迫而视之,湍涤不可得见,指不可胜原。”意即像激湍的水流,不可得见物象,很难找到它的本原。蔡邕讲“形”,是在追求书法艺术的生动、自然而富情趣。后来讲笔意,讲“韵”,与“形”密切相联系。

二是讲“散”。《笔论》开端就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散”,就是开心;“散怀抱”,就是抒发情怀。而且要“任情恣性”,放纵自己的性情,“然后书之。也只有如此作书,才会表现出性情来。蔡邕的思想,主导面是儒家的,但在艺术上则接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尊重创作个性,懂得艺术的特征和规律。所以他又说:“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作书,就是不能迫于世事,而且要把世俗的尘俗杂念统统排解掉,有一个虚静的审美心胸。因此他又说:作书要“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且“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心中只有书法,把书摆到了“至尊”的位置,用今天的话说,很有些艺术至上了。但蔡邕认为:如此作书,“则无不善矣”。这样讲“散”,抒发情性,可说是开启了魏晋南北朝尊重艺术创作个性的先河。

三是讲“势”。《九势》侧重讲这一点,讲的明确、透彻而完整。“势”,首先是书的形势。书法是有形体可以观感的空间艺术,其势就从形体上表现出来。《九势》开始就阐述形势的来源:“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先秦及两汉哲学,都讲阴阳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阴 阳相克相生,便产生天地万物。书肇始于自然事物,自然事物体现了阴阳,由阴阳而书的形势也就出来了。书法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明确、更充分地运用事物矛盾的两极相克相生的方法以取形势。笔横行而先勒,笔欲下先引努,笔欲趯而先蹲,欲扬先抑,欲起先伏,欲申先缩,这样便“形势出矣”。由阴阳而产生形势,同时也产生了“力”。力是书势的生命。所以《九势》接着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力在字中”,有如生命的活力在健康的人的肌肤中,惟因如此,才使人感到肌肤是美丽的。由阴阳而生形势,同时又产生了笔力,这力就成了“势”的动因。因此《九势》又指出:“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由此而将作书的九种笔法归结为“九势”。循此“九势”,作书“即造妙境耳蔡邕三篇文章讲“形”、讲“散”、讲“势”,三者都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美学范畴,故为后世书法家所遵循。

《笔论》和《九势》都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蔡邕书论《篆势》《笔论》《九势》-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蔡邕-熹平石经

篆势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篆势今译

文字笔画的开始,起因于鸟兽足迹。苍颉遵循黄帝的旨意,制订规则创造文字。体式有六篆,都精妙入神。有的像龟背纹彩,有的类似龙鳞。屈体放尾,长垂的翅翼短短的躯身。
落下如黍稷之穗下垂,积聚如虫蛇错综盘旋。像是扬起波涛振动激荡,像鹰耸立身子鸟岀现惊惶,伸长头颈协调以翅膀,势必要凌空飞翔。有的笔画轻捷地举起向内投去,如交接于树干,枝梢很浓艳;那交接似断若连,笔画似露珠缘线路旋曲下流,最后静静地垂在下端。直的笔画好像吊挂着,纵的笔画如同连绵的。有的笔画飘逸斜趣,不方也不圆;它们若行若飞, 行的徐缓,飞的迟慢。
对它们远远望去,像是一群鸿鹄在天空往来不绝,优游倘佯;迫近看看,那圆转的笔势又如湍急冲击的流水,想指出它的来源已不能穷尽源头。研桑这样有名善计数的人也不能数出那笔势的曲折,离娄这样有名的明目者也看不出那字结体的间隙。般锤这样有名的巧匠对之要推让而辞去巧名,籀诵这样有名的创造文字的大师对之也要拱手而搁笔。我安排书籍的篇目,感到鲜明美好极可观赏。铺陈华艳的字体在那洁白精致的细绢上,是学习书写书艺的典范。我要嘉许礼乐教化的丰富蕴含,赞美这篆书创制者的莫大手笔。念文字形体的情形,这里只举其大略说说而已。

笔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笔论》今译
写字,是闲散的事。要写字先要放开胸襟,放纵情性,然后去写。如果是迫于事务(而书写),就是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是写不出好字来的。大凡作书,先要默坐(下来)静静地思考,任情适意,不与人交谈,心气平和,神情专注,有如面对皇上,(这样)就没有(写)不好(字)的了。
写字的准则是心里要有字的形象。像坐像走,像飞像舞,像往像来,像卧像起,像愁像喜,像虫子吃树叶,像利剑长戈,像强弓硬矢,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纵横都有物可象征的,才可以称之为书法呢。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画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九势》今译

这字体发端于自然,自然在字体中确立后,阴阳也就产生了,而阴阳产生后,字体的形势也就出现了。作书起笔和收笔要藏锋,使力在字中,下笔用力,字体才会有如人的肌肤一样美丽。所以说:势来不可阻止,势去不可遏制,惟有这笔毫柔软才出现的奇异现象呢。

凡下笔结构字体,都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间断又注意相连续,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上,笔画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护尾,画点笔势尽时,用力回收笔锋。

疾势,出于短撇和波画之中,又在那竖画的紧趯之内。

掠笔,在长撇的趱锋和峻趯中用它。

涩势,在于紧张快速战斗向前推进的办法之中。

横画如现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中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虽无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书法之妙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