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为什么不扶持扶苏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突然暴毙。这时赵高问李斯:“胡亥和扶苏,你选择谁?”情理上,李斯自然知道应该选择扶苏,但赵高的一席话一针见血地戳中李斯的死穴,让李斯做出了一个悔恨终身的决定!这个决定他不仅晚节不保遗臭万年,还成为史上死得最惨的丞相。

这是嬴政的第五次东巡,东巡的目的是为了求长生不老之药,这一年秦始皇50岁了,虽然他已经求仙问药了许多年,却还是一年一年地老去,可是就这样放弃又不甘心。

在明知自己身体大不如前时,嬴政仍然带着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咸阳出发,此行的目的地是山东半岛。

山东半岛地区此前多为六国的后人,在公元前218年,嬴政的第三次东巡到的就是山东半岛。时隔8年后,他再一次踏上山东半岛的土地,没想到才走到沙丘宫(今河北邢台广宗县)就突然染上重病。

随着病势加重,嬴政已经有预感自己大限将至,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赶快确定下一任储君。

嬴政一生有23个儿子,扶苏是长子,为人宽厚仁爱,性格刚毅武勇,由于秦始皇没有立皇后,扶苏也算是嫡长子。同时扶苏有大将军蒙恬的辅佐,是最有能力将他创下的大秦帝国传至万世。

所以扶苏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皇位的不二人选。

但在这23个儿子当中,还有一个儿子是嬴政最偏爱的,这个人就是胡亥。都说“父母疼幺儿”,嬴政虽然是始皇帝,也不例外。

这次东巡,他哪个儿子都没带,就带着胡亥一起,可见对他的宠爱程度。但是嬴政也知道,自己的这个小儿子,没什么才能,就懂得吃喝玩乐,绝不是皇位的合适人选。

于是,嬴政没有再犹豫,召来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让他代拟了遗诏:将皇位传于长子扶苏。并令赵高赶紧派人将诏书传给扶苏。

此时,扶苏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上书劝谏,被发配到大将军蒙恬驻军的上郡做监军,路途遥远,而秦始皇还没来得及等赵高派人去传诏,就一命呜呼了。

这时,赵高内心算盘一打,一个大计就在脑海里形成了——他决定篡改遗诏。

赵高知道,一旦这封诏书传到扶苏、蒙恬手里,就是自己下台之时。赵高和蒙家不仅是政敌,而且有过过节。

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负责内吏的蒙毅是蒙恬的弟弟,他治法严明,依法将赵高判为死罪,除去他的官职。但由于秦始皇很喜欢赵高,就把赵高的罪名给赦免了,从此之后,蒙氏兄弟就成了赵高的心病。

如果扶苏继了位,一定会重用蒙恬兄弟,到时候自己不仅要夹着尾巴做人,还很有可能丧命。但如果扶持胡亥继位就不一样了。

自己是胡亥的老师,从小就看着他长大,胡亥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最清楚了,昏庸无能只懂得享乐,更为重要的是,他从小对自己言听计从,如果胡亥继位,自己就能获得最大的权势。

但要实施这个计划,最大的阻碍就是当朝丞相李斯,如果他不同意,这个计划就不能实施。

当赵高找到李斯,把嬴政的遗诏告诉李斯时,李斯说:“这是皇命,我们做臣子的只能按照皇命执行。”

赵高看了一眼李斯,冷哼一声道:“丞相可知道这道诏书一旦发出去会有什么后果吗?”

李斯问:“你什么意思?难道你想违抗皇命不成?”

赵高确实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人,知道打蛇要打七寸。他清楚如果自己从正面力劝李斯和自己一同篡改遗诏,他一定不肯。

要收买人心一定要知道他的弱点。李斯作为一个从小地方来的普通人,经过27年的努力,成了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位居三公,最怕的是什么?

肯定是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这一切,有一天化为泡影。

于是他对李斯来了个直指内心的五连问:

“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这五个问句,句句切重李斯的要害,论背景,蒙家“积功信于秦三世”;论关系,蒙恬与扶苏关系亲近,而自己与扶苏没有什么交集,和蒙恬还是政敌。

李斯明白,无论从那一方面来看,他都比不上蒙恬,扶苏即位必然会用蒙恬为丞相。

赵高看到李斯被自己问得气急败坏的样子,知道已经戳中了他的死穴,这场政变已经八九不离十了,于是他又看向上胡亥。

胡亥问道:“太傅,既然皇命如此,我们除了服从还能干什么?”

赵高答:“当然还有别的办法啊,我们可以把这道诏书藏起来或者干脆毁掉。我可以让皇帝再立一道诏书,让扶苏别回来或者干脆死掉,改为胡亥继承皇位。”

胡亥惊道:“可是父皇已经宾天了,要怎么再下诏。”

赵高得意道:“你们可别忘了我可是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皇上每次传诏都是口谕,由老奴我亲自书写,玺也是由我管理。”

就这样,李斯仅有的一点点良心被自己的私欲吞没,和赵高、胡亥两人狼狈为奸篡改了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长子扶功和大将军蒙恬自裁。

然而“与狼为伍,与虎为皮”的李斯下场则更惨,他的丞相之位只不过多当了三年,就被赵高诬陷“ 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成为史上死得最惨的丞相。

李斯能够从一个地方小官到成为大秦帝国的丞相,智力肯定是不用说的,他难道不知道自己一旦被人捉住软肋同流合污,一定不会有好下场吗?

他当然知道,但是:

1、凡是名利心太重的人,都有赌徒心理
李斯这个人有才华也有思想,年轻时他只是楚国上蔡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吏。在那个年代,读书人不多,像李斯这样能读书还能考上公务员的,家境一般来讲是不错的,如果不出意外,在地方上当个小官,日子也会过得不错。

但或许他天生就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竟然能从耗子身上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他发现厕所的耗子瘦巴巴,见到人时还四处窜逃。而在米仓里的耗子,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见人来还都优哉游哉一点都不怕。

他便发出了由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跟耗子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

于是,他就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拜荀子为师学习。

学成后,李斯就琢磨着要去哪里,才能让自己一展抱负,干出一番事业。想来想去,他决定投奔秦国。

理由很简单,就像现在的人想要干大事都会奔北上广一样。当时的秦国已经是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大部分有才能的人都会前往秦国谋差事,更重要的是秦国求贤若渴,很愿意吸纳来自各国的饱学之士。

到了秦国之后,李斯的才能很快就吸引了吕不韦的注意。吕不韦看人也是很准,当时就能看中在赵国当人质的赢异人,认为他“奇货可居”,资助他成了国君,也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

在吕不韦的举荐下,李斯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

李斯本人当然也很聪明,通过跟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沟通了几次,就知道嬴政最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他也不兜圈子,直接就告诉嬴政,是时候统一六国了,还把时间表都帮嬴政安排了,“先灭韩,以恐他国”。

李斯的这一番见解,直击嬴政的小心脏,对他非常的认可,提拔他为长史。在吕不韦倒台后,李斯成为嬴政身边很重要的顾问,他的许多建议都被嬴政采纳。

在剿灭六国的政策上,李斯还给嬴政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

这样的主意在现在看来也很正常,所谓兵不厌诈嘛,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手段并不光彩。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就将这种“下三滥”手段运用得炉火纯青的人,虽然手段为君子们所不齿,但确实见效啊。

我们会发现喜欢用这种不光彩手段的人,基本上都是内心私欲非常强烈,而且日益膨胀的。

他们心中装的并不是国家大义,而是自己的才能能不能得到发挥,自己能不能出人头地。

李斯就是如此,随着他的权势越来越高,他不是想着要如何急流勇退,而是要如何巩固自己拥有的一切。

对权势太过眷恋是李斯悲剧的根源。因此他忘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忘记自己已经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才会被赵高威逼利诱。

选择扶苏结局可想而知,自己的丞相之位肯定是要丢的,而选择胡亥自己还可以赌一把。

为了能让李家的荣华富贵延续得更长一点,李斯选择了赌,但最终他赌输了,不仅赔上了自己的性命,也赔上了三族的性命。

2、严重低估李斯的狠辣和胡亥的无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在李斯看来,胡亥自小在深宫中长大,秦始皇对他也没有刻意培养过,他就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既然自己可以辅佐秦始皇一统天下,自然有能力也有信心辅佐20岁的胡亥治理天下。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他没想到胡亥不仅愚蠢,而且毫无人性。

在他登基之后,为了掩盖自己篡位的罪行,不让他人趁机夺取自己的皇位,就听了赵高的话,对自己的众多兄弟姐妹进行残害。

先是在咸阳集市上砍了自己的十二个兄弟。然后在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又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现场惨不忍睹。

另外三个兄弟因为比较沉稳,胡亥找不到什么罪名陷害,就将他们关在了宫内,在其他兄弟被杀后,赵高派人逼他们自尽。

死得最体面的是公子高,在看到兄弟姐妹们一个接一个被胡亥迫害后,知道自己也难逃一死。但是如果逃跑又会连累家人,为了保住全家人的性命,他就上书给胡亥,说愿意在骊山为父亲殉葬。

胡亥自然是很高兴,还赐给了他十万钱。

胡亥不仅没有人性,也不懂得治理国家,更从没想过要学习治理国家,每天只想着吃喝玩乐。

有一次,他对赵高说:“人生太短暂了,既然做了皇帝,我就想尽心享乐,爱卿觉得呢?”

正常要是皇帝有这种想法,做臣子的肯定会劝一下的。但对于赵高来讲,国家治理得好不好跟自己没关系,他就想要大权在握,只手遮天。

所以胡亥有这个想法时,赵高自然是求之不得,从此就想方设法让胡亥纵情享乐,好让自己成了真正的“皇帝”。

这也是李斯没有想到的,他完全低估了赵高,以为他就是读过几本律书,没什么真本事,却没想到他居然有这么大的野心,而且手段相当毒辣。

从此,胡亥整日不理朝政,朝里朝外完全是赵高一人说了算,指鹿为马,残害忠良,祸乱朝纲,将整个大秦帝高搞得乌烟瘴气。

待到李斯警醒时,想要对胡亥进行劝诫时,已经来不及了。别说他的上书都被赵高拦住了,就是真的能传到胡亥手上,这也是一个油盐不进的主啊!反而还因为上书,让赵高抓到了构陷他的机会,落了个凄惨下场。

3、千古一相临终遗言竟无一字豪言壮语,“黄犬之叹”成了最大讽刺
人什么时候最容易做出愚蠢的决定?就是当自己的欲望被有心人窥探的时候。

李斯就是这样,假如他对权力的欲望不是那么强,他就不会被赵高威逼利诱,不仅不会葬送了大秦帝国的江山,自己也能得到善终。

因为依照扶苏的宽厚仁爱的性格,即使他不再重用李斯,也断不会残害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但历史没有假如,人生也没有假如。

李斯的结局,早在他告别自己的老师荀子时,就已经注定了。

当时荀子问他为什么想去秦国,他答:“方今天下争雄,正是建功立业好时机,秦国雄心勃勃致力于统一天下,只有那里,才能大显身手。”

荀子说:“秦法苛峻,商鞅死之,你必小心。”

李斯答:“商鞅虽然已死,但也功成名就了。”

但他的结局比商鞅的五马分尸还惨。先是在脸上刺字,然后割鼻,再断左右足趾,接着宫刑,最后腰斩,这就是所谓的五刑。

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和他的族人被押解到咸阳街头,去接受他亲自制定的残酷刑法。

临行刑之前,李斯回头对他换儿子说道:“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犬,到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我们还能那样吗?”

大秦帝国的联合创始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千古一相,在临时前的最后遗言,竟然没有一字豪言壮语,却憧憬着创业前最平凡的幸福,不禁令人唏嘘感慨。

或许李斯到临死前才明白,荣华富贵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还不如在家牵着黄犬追逐狡兔呢。

也或许,到临死前,他才明白他的老师荀子所说的“女(rǔ)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是对的。

单纯追逐利益反而得不到利益,追求仁义才能获得大利益。

他知道,无道的赵高和胡亥也不会有好下场,他也知道秦国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如果说胡亥和赵高将秦国推向上灭亡,那么当初递刀的人就是自己。

秦始皇大概怎么都没有想到,秦国历经六代帝王,奋六世,将秦国这样一个地处偏远之地的弹丸小国,发展成战国时期最强的国家交到自己的手上,成就了自己统一六国之功,建立了大秦帝国,却因为三个鼠辈而断送了,只存活了15年。

李斯不扶持扶苏的原因

遥想当年秦国是多么威风,用魏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去攻击其他几个国家,结果扫掉了其他五个国家,完成了统一大业。可是如此泱泱大国,竟然才传到秦二世手里就被灭了。几乎所有人都把覆灭的原因,归咎到赵高和李斯二人合谋篡改遗诏,害死了扶苏公子,立毫无作为的胡亥为皇帝。

可是这其中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李斯在当时已经是一国宰相了,扶苏又是他的女婿,而且扶苏公子的能力就算是十个胡亥也比不上。为什么他却偏偏放弃了自己女婿,和赵高一起合谋篡改遗诏呢?

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了解那场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政变——沙丘政变。扶苏明明是李斯的女婿为什么李斯不帮扶苏反而帮胡亥登基呢?

关于这一场政变,《史记》里面记载的非常详细。

公元前二一零年,嬴政开始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东巡,和他同行的还有当朝左相李斯。右相则留在朝中处理政务。一开始胡亥的名字并没有在同往东巡的名单上,一直到秦始皇临走之前,胡亥才请求让他一起同行,嬴政答应了。

皇帝出巡,场面非常浩荡,东巡的第一站是云梦泽,秦始皇带着众人先祭拜了舜帝,然后又带着众人前往浙江去祭拜大禹。在他们祭拜完毕之后,一行人又浩浩荡荡的前去琅琊郡。

据说秦始皇就是在这里派出很多相士去寻仙长生药的。让他们到达平原津时,皇帝身上的疾病突然发作了,而且这次发病来势汹汹。

皇帝已经猜到自己在接下来需要面对什么了,可是他非常讨厌这种感觉,对于“死”字更是开始极度厌恶,所以随行的臣子们整天都小心避开这个字,怕因此而惹祸。

可是就算人都避开这个字,皇帝的身体还是快速败落。在他感到自己再也支撑不住时,总算认命了,开始替他自己的后事做准备。这时候皇陵已经差不多完工了,不需要他操心,当下必须处理接班人的问题。

在他看来,他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所以成为“始”,第二任皇帝就称为二世,然后还有三世,直至千万世。他写了一封信给扶苏,交代他把兵权交给部将蒙恬管理,并且让扶苏回咸阳主持自己的葬礼。

因为他并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去世,所以没有让人把信送走,而是交给了赵高。同年七月,皇帝去世,左相担心会引起皇子之间的内斗,于是选择不发丧,按照皇帝还在世一样运作。

之后赵高找到胡亥,称秦始皇没有留下皇位继承者的遗诏,但是留有一封书信给扶苏,一旦扶苏登基,你将一无所有。

胡亥虽说一直被压制,但还是想要当皇帝,所以两人便密谋起来篡改皇帝留下的遗诏。既然要修改遗诏,必须先搞定左相李斯,左相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帝,而且他还是能臣,曾经帮助嬴政吞并其他国家。像他这样的人物,可不是赵高能够应对的,如果他不支持,计划将无法执行。

虽说真实的遗诏放在赵高手里,但是遗诏的内容,他却非常清楚,所以当务之急是要策反这位左相。身为一国能臣,李斯经历过太多的大场面,他对秦始皇向来非常忠心,可不是赵高可以轻易搞定的。事实上他在知道这两人的做法之后非常惊讶,而且对这两人的行为大加指责,但是赵高还是顶着压力说服李斯。

这三人之间其实经历了很严重的交锋,赵高被拒绝之后并没有放弃,而是把蒙恬拿出来说事。蒙恬常年和扶苏一起作战,如果扶苏上位,必然会把蒙恬当做心腹,到时候李斯可就危险了。

虽说李斯受秦始皇重用,但是他的官位却不一定能够保持到扶苏上位之后,有太多新皇上位碾压旧臣的例子,说不定他就是下一个商鞅。

在赵高的极力劝说之下,李斯的心态总算动摇了,后边是三人合谋篡改遗诏,把扶苏赐死了,为了胡亥顺利上位,就连蒙恬也没放过。

整个谈判过程,李斯由刚开始意志坚定到后来被赵高逼得步步紧退。赵高的出发点非常好理解,他指出李斯的能力比不上蒙恬,扶苏继位之后肯定得不到重用,倒不如把胡亥换上去,至少还有被重用的机会。

至于李斯,原本只是为了自保而转而支持胡亥,却没料到低估了赵高的能力,至于最终败在赵高手里。他虽然是杰出的政治家,可是依然斗不过赵高这个彻底的阴谋家,不但丢了扶苏这个治国良才,更是丢了自己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