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心正笔正(柳公权书法讲座)

柳公权书法理论:心正则笔正。何为心正?两个故事避其以偏概全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对于热爱柳公权书法的人来说,爱其书,练其帖,不知其人可乎?

 

初学书法时,行内朋友大多反对练习“柳体”,而推荐“颜体”或“欧体”。其理由是柳体真不简单,风格过于刻厉,很难把握。

据《旧唐书.柳公权传》记载,唐穆忠曾问其书法理论,柳公权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当然,这句话也在委婉告诫皇上,做事要有公平公正之心。

何为心正?倘若仅仅理解为练习书法时,心平气和,思想集中,似有以偏概全之嫌。

在甲骨文中,“心”字像人和鸟兽的心脏。心包上的两笔则表示心脏的肌理和血管纹络。

柳公权心正笔正(柳公权书法讲座)-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心”字演变

“心”是人的重要思维器官,故“心”字又引申为思想、意念、情感等,人的一切行为当由此发出。所以,古人认为一个人书法的优劣与书者的品德是有关联的。

那么,柳公权是一个有着怎样品格的人呢?

发生在唐文宗时期的两个小故事可见一斑。

故事一:

有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时,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此话一出,颂扬皇上节俭美德之声不绝于耳,只有柳公权默不作声。

事后,文宗问柳公权何意?柳公权说:“君主大节应在选贤用能,黜退佞臣,赏罚分明等事上,何至于衣服洗几次这样的小节呢?”

站在一旁的宰相紧张得直冒虚汗,违反君主意愿,岂不招来灾祸?

好在敢于直谏的忠臣,遇上了善于纳言的明君,唐文宗嘉其风采,直接授予他谏议大夫(唐代的谏官有权驳回不合理的诏书)兼知制诰(起草诏书的官)。

故事二:

有一次,文宗问:“外边有何议论呀?柳公权说:“郭旼(尚父郭子仪的侄子)把两个女人献入宫中,却因此升官,这是真的吗?”

文宗则说她们是来看望太后的。柳公权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如果没有嫌隙,为什么此事嚷嚷的家喻户晓呢?”听此言,文宗当即派人将她们送回家了。

这两个“直言进谏”的故事可见柳公权是一个性格刚烈,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之人。

杨雄曰:“书,心画也。”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者在一按一提、一垂一悬、露锋与回锋中,既蕴含着审美理想,又彰显着性格特点和品德修养。

难怪柳公权书法的每一笔都那么斩钉截铁呢。

范仲淹评价柳公权的书法为“颜筋柳骨”,这筋骨中,当有刚正不阿气,正气凛然的精神内涵,奈何以姿态取媚!

“柳字一字值千金”。柳公书名将永留青史,代代相传!

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一字值百金

柳公权(778 年—865 年),字诚悬,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

柳公权祖父柳正礼,任邠州士曹参军,其父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唐名臣柳公绰。

受家中几位亲人为官的影响,柳公权最终也步入了仕途。

在古代,学而优则仕,文人走上仕途,参与政治者很多,但是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皇子者,恐怕只有柳公权一人了。

究竟是有何机遇与优势,能够让他居官位如此之久,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甚至在咸通六年(865 年)驾鹤西去后,亦被追赠太子太师?

不得不说,他与书法的结缘,对他的仕途是一个极大的助力。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拜师无臂翁的传说

柳公权心正笔正(柳公权书法讲座)-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柳公权 楷书《玄秘塔碑》

柳公权自幼聪颖好学,在诗文方面颇有天赋,十二岁就能作辞作赋。

他在书法领域的成就,更是被众人称道。

柳公权自小习字,年纪尚幼便能够写出漂亮工整的好字,看到周围小伙伴们写字歪歪扭扭,便有了炫耀自己字迹的想法。

有一天,他在家门口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刚写完一幅字,便兴高采烈地拿出来炫耀:“看看我写的字,好看吧?”

一个卖豆腐的人经过,驻足观看,大笑一声:“还以为是多好的字呢,一看就是小毛孩儿写的,像是软骨头,经不起琢磨,和我卖的豆腐差不多。”

柳公权被这个人一说,脸上霎时如烧灼般通红,不服气地和他理论:“你说我写的字不好,那你倒是说说谁写的字好,我倒要看看你说的好字是什么样。”

这个卖豆腐的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在长安城,有个无臂的老人,他用脚写字,他写的字好很多人都知道,求购他的字的人,天天都有。他写的字,才真叫好看。”

柳公权对他说的无臂老者感到好奇,第二天天还不亮,就踏上了寻人之路。

柳公权发现了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走近一看,只见一个老人用右脚写字,丝毫不比常人用手写的逊色,其字灵活游走,笔力遒劲,果然是好字。

柳公权当即跪拜在地,想拜其为师。

老翁连忙说道:“我是个无臂之人,手和脚的运笔想来感觉是不同的,我做不了你的老师,你要是真心想学好写字,那我就赠你几句话吧。”

说完,只见他又坐下来,用脚拿起笔,写下了一首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将此五言诗铭记在心,此后潜心临池,勤加练习。

“延年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

——范仲淹

“笔谏”佳话 心正笔正

柳公权心正笔正(柳公权书法讲座)-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柳公权 楷书《金刚经》

元和三年(808年)柳公权中进士第,最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李听镇守夏州时,任命他为掌书记。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亡,由唐穆宗李恒即位,唐穆宗对于柳公权是有知遇之恩的。

一次,柳公权进京回奏政事,唐穆宗召见,对他说:“朕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心中一直对你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写出如此字迹,所以早就想见一见你了。”

这一次见面,柳公权给唐穆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好感更是增添了不少,于是穆宗就升任柳为右拾遗,补翰林学士,后来又升其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

唐穆宗在朝政上并没有什么胆识和想法,行政乖僻,身为臣子的柳公权为此担心皇上处理不好家国大事,于是找机会劝谏他。

有一天,唐穆宗一时兴起,召柳公权进殿,询问柳公权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思考后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

唐穆宗听后,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心中不悦,却也无从发作。

由此便留下了柳公权“笔谏”的佳话。

唐敬宗时,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谈到了汉文帝,众臣赞叹他的节俭,唐敬宗这时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朕的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

学士们听闻,都纷纷称颂他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始终不发一言。

唐敬宗单独问他道:“刚才说起节俭一事,你为何不置一词?”

柳公权理直气壮地回答说:“臣以为,君主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佞臣,懂得听取忠言劝诫,明辨是非,赏罚分明。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比起治国安邦,实在是无足轻重。”

柳公权如此直接的言论,让当时在场的众臣为之捏一把冷汗。

因为柳公权人品正直,敢说真言,皇帝经常召见他,商议一些政事,听从他的意见。

838年,柳公权经调转任工部侍郎。

唐文宗曾召他问事:“现在外边对我可有什么议论?”

柳公权回答说:“自从郭旼被任为邠宁节度使,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

唐文宗疑惑地询问道:“郭旼是尚父的侄子,太皇太后的叔父,想来在职并无不妥,不过是从金吾大将升任为小小的邠宁节度使,这件事有什么可议论的地方呢?”

柳公权解释道:“臣以为凭借其功绩和品德,皇上任命他为节度使的确没有什么不妥,只是人们纷纷议论说郭旼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凭借这样才得以升官,臣不知具体情况,斗胆问一句,这件事情当真如此?”

唐文宗苦笑一声,说道:“郭旼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是来看望太后的,这种猜想也真是可笑。”

柳公权却不以为然,向唐文宗解释说:“常言道,瓜田李下,若想少些嫌疑,不去做这种事情就好。何况事情的发生,想来不会只是某些人捕风捉影,定有其合理之处。”

唐文宗听后,当即派遣内使张日华把郭旼的两个女儿送回家中。

后人评价柳公权的书法,常常从其人品出发,正如柳公权所言“心正则笔正”,诚心而后笃行,刻苦钻研,书法亦是其心路的写照。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苏轼

柳体风骨 一字百金

柳公权心正笔正(柳公权书法讲座)-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柳公权(传) 行书《兰亭诗》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谈及柳公权的书法,人们常将其与颜真卿相提并论,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并称“楷书四大家”。

唐文宗曾称赞其书法说:“即使是钟繇、王羲之转世,也超不过柳公权的书法造诣啊!”

柳公权最初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又研究过隋唐以来的楷书,融合百家之风范,最终形成自己骨力遒劲的书风,自成一家,后世称为“柳体”。

“颜体”和“柳体”在后世影响深远,众多书法大家都汲取其风骨和书法的精髓,其中学习柳书者不可胜数。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学习前朝书家,几乎都经历过学习颜书和柳书的阶段,达到高超之境界。蔡襄学习颜书,但同时也精通柳书,在他看来,柳公权的《阴符经序》“善藏笔锋”,是柳公权作品中的精品。

董其昌曾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余曾见柳诚悬小楷《度人经》,遒劲有致。蔡君谟《茶录》,颇仿之……”

赵孟的字体中,也蕴含着柳书的风骨。刘宗海云:“从子昂翁笔砚之侧,知其下笔处颜筋柳骨、银钩铁画果是也。”(《书林藻鉴》)

有人称柳公权的字“一字百金,非虚语也”,然而柳公权对题字所获的丰厚财帛,却并不放在心上。

他的家奴抓住他看淡财物的品性,盗取了他许多器物钱财。有一次,家奴盗窃事发,有人告到柳公权那里,他却只淡淡地说了几句,没有深究。

可是,柳公权对于自己学习书法收集的书籍以及书写的笔砚却很是珍视,会亲自收藏,不让旁人插手管理。

“柳公权如深山道人,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米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