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落款(什么是正确的书法落款,书法落款有哪些基本格式)

书法落款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作品除了正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就是它的落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法的落款与正文在一幅作品中占有同样的比重。

当代书法大赛中,评委们除了考量书法作品的正文外,还有的老师非常注重书法落款问题,因为落款的字小,他们往往会走到跟前去察看落款的形式和内容,因为这在他们眼里,是很多人最常犯犯的错误之一,因此,评委也试图从中找到问题,而拿下上展作品。

什么是正确的书法落款?

一般来说,不论是大赛作品还是日常书法作品,书法落款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所写内容题目、书写年月、书写者姓名,这三个要素是必须的构成要件。例如:录唐人李白诗一首,壬寅初春,某某书。

除了上面的格式以外,还有的人会根据作品内容对书法落款进行一些调整。如为了突出内容的书写性,就要把落款弱化一下,写成穷款,当然,有些人落款水平不高,也会写成穷款的。还有的人落款水平高于正文水平,所以就把落款写成了长款,这都是可以的。

书法落款有哪些基本格式?

对联式:

对联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书法形式,它分为上联和下联,对联一般都是大字作品,因此,在落款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穷款问题。穷款就是落款的字数很少,一般在上联可以写上年份,位置在对联第一个大字下方写,如“壬寅春”即可。而下联的落款可以写成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简单明了。

另一个是长款法,也就是在正文大字上、下联的两边写满小字落款,在落款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这种方法非常适合,既显示了作者的小字水平,也让大字作品显现出丰盈的茂密感。落款的内容可以是对对联内容的解释,也可以是与此相关的古诗文,最后再写上正文题目、书写年月和书写者姓名。

六尺式:

我们以四尺为例,它可以分为竖式的或横式的。竖式的一般落款位置在正文内容之后另起一行之上,现在也有些人把这样的落款大都写成两行,以显现出落款与正文的区别,如果按两行来说的话,第一行的落款内容应当是对正文的注释或引用相关内容,第二行再写落款时间、书写者姓名及写于哪里,等等。

如果是横式,常见的落款格式有两种:一种是正文下方写一行字,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内容题目、书写年代及作者姓名等。还有一种落款形式就是在正文左侧方留出一行或两行字的位写落款。基本内容包括:内容注释或题目引用,书写年代、姓名等。

斗方式:

斗方也是一种常见的书法作品形式。有些老师在写斗方时,往往写上四个大字,在落款中,可以把落款内容写在最中间位置,这种格式比较新颖,写上一行或两行都是可以的。而有些老师则仍然喜欢把落款放在最左边的位置,其实这种写法是来源于古人的作品形式。

扇面式:

扇面的形式也很多,有方的、圆的、扇形的等等,但扇面的落款形式并不是只拘泥于一种,而是根据书法作品形式表现的需要来确定。我们以扇形为例,说明扇面书法作品的落款形式。在扇形中,虽然它的字形都是根据扇面的变化而变化的,但落款仍然要放在作品正文之后,这也是一种常见形式,其内容也是同上的。

落款的其它要求

落款字体

并不是说落款字体是可以随便写的,它一定要与正文内容相匹配才是正确的。评委们为什么要注重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查看小字的书写功底,另一个就是看你会不会落款。会不会落款就是字体的匹配性。例如正文写的是楷书,落款就不能再写楷书了,而是要写成行书。正文是隶书,落款就要用草书、章草来体现。

落款称谓

一般来说,落款时还要讲究一些称谓,否则就成了文化笑料了。对于长辈,称谓应当可以用“吾师”、“学长”、“先生”等,对于晚辈或平辈,可以写成“吾兄”、“吾弟”、“道友”、“道兄”、“方家”、“学友”等。当然,这些称谓之后可以再写上“嘱书”、“雅正”、“正之”等,它们二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尽量谦恭一些为好。

盖印位置:

印章是书法作品的重要构成形式,也是正文、落款、嵌印三大要素之一,嵌印也是很有讲究的,有些书家专门有如何嵌印的论述,这里只对最基本的嵌印方法进行说明。嵌印一般要求是起首印、名章和斋号构成,共三枚印章。在作品正文内容的第一个字的位置上下,叫起首印,它是长方形的,也叫闲章,而在落款后面所盖的两枚印章,一个是姓名印,可以是朱文,也可以是白文印,但它与斋号印不能雷同,上下位置相差一到两个印大小。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是有所讲究的,有些人只注重正文内容的书写,而忽视了落款和印章,会让作品的完美性功亏一篑,非常令人遗憾。因此,加强对书法落款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是完成书法创作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位书家需要经常思考的课题之一。

书法落款用词之一:称谓

长辈:吾师、学长、道长、先生、女士

平辈或小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在书画或某方面有专长者)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贤)弟

老师对学生:学(贤)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书法落款常用词之二:上(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 属、雅赏、雅评、 雅鉴、雅教、雅存、 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书法题款用: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篆刻边款用:刻作、刻石、刊石、治石、篆刻、记、制

书法落款常用词之三:干支的别称

干支(岁阳、岁阴)

甲子(阏逢

丁卯(强圉 单阏) 戊辰 (箸雍 执徐) 已巳(屠维 大荒落)

庚午(上章 敦戕) 辛未(重光 协洽) 壬申(玄 难)

癸酉 (昭阳 作噩) 申戌(阏逢 阉茂) 乙亥(旃蒙 大渊献)

丙子(柔兆 因敦) 乙丑(旃蒙 赤奋若) 丙寅(柔兆 摄提格)

己卯(屠维 单阏) 戊辰 (箸雍 执徐) 辛巳(重光 大荒落)

壬午(玄 敦戕) 癸未 (昭阳 协洽) 甲申 (阏逢 君滩)

乙酉 (旃蒙 作疆) 丙戌 (柔兆 阉茂) 丁亥(强圉 大渊献)

戊子 ( 箸雍 困敦) 己丑 (屠维 赤奋若) 庚寅 (上章 摄提格)

辛卯(重光 单阏) 壬辰 (玄 执徐) 癸巳(昭阳 大荒落)

甲午(阏逢 敦戕) 乙未 (旃蒙 协洽) 丙申(柔兆 君滩)

丁酉(强圉 作噩) 戊戌 (箸雍 阉茂) 已亥(屠维 大渊献)

庚子(上章 困敦) 辛丑 (重庄 赤奋若) 壬寅(玄 摄提格)

葵卯(昭阳 单阏) 甲辰 (阏逢 大荒落) 乙巳(旃蒙 大荒落)

丙午(柔兆 郭) 丁未 (强 协洽) 戊申(箸雍 滩)

己酉(屠维 作噩) 庚戌 (上章 阉茂) 辛亥(重光 大渊献)

壬子(玄 困敦) 葵丑(昭阳 赤奋若) 甲寅(阏逢 摄提格)

乙卯(旃蒙 单阏) 丙辰 (柔兆 执徐) 丁巳(强 大荒落)

戊午(箸雍 郭 ) 己未 (屠维 协洽) 庚申 (上章 滩)

辛酉(重光 作噩) 壬戌 (率 阉茂) 癸 亥(昭阳 大渊献)

困敦) 乙丑(旃蒙 赤奋若) 丙寅(柔兆 摄提格)

书法落款常用词之四:月令

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肇春,端春,孟陬,春王,陬月,初月,三正,十三月,新正,华岁,肇岁,月正,太簇,岁岁,芳岁,献岁,寅月,开岁,杨月,首阳,春阳,妆阳,三之日,泰月,征月,端月,孟阳。

二月:仲春,中春 ,甜春,卯月,丽月,杏月,令月,仲钟,大装,花进,竹秋,夹钟,四之日。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杪春,花月,辰月,姑洗, 桃月, 蚕月,嘉月,桃浪,桐月,雩风,尖月,樱笋时,小清明。

四月:孟夏,初夏,首夏,槐夏,维夏,梅月,麦月,槐月,纯阴,乏月,阴月,麦侯,余月,麦秋,巳月,中吕,清和月,正阳。

五月:仲夏,中夏,端阳,榴月,恶月,郁蒸,鸣蜩,蒲月,皋月,蕤宾,午月,超夏,小刑。

六月:季夏,暮夏,杪夏,暑月,且月,林钟,精阳,伏月,季月,荷月,焦月,溽暑,组暑,未月,极暑。

七月:孟秋,新秋,首秋,兰秋,早秋,初秋,肇秋,上科,初商,兰月,巧月,瓜月,瓜时,霜时,申月,相月,京月,夷则。

八月:仲秋,挂秋,正秋,大清明,壮月,南吕,桂月,酉月,怀月,竹小春,仲商。

九月:季秋,凉秋,杪秋,穷秋,暮秋,晚秋,玄月,咏月,朽月,菊月,季白,青 ,戌 月,杪商,无射,暮商,霜序,季商。

十月:孟冬,初冬,开冬,吉月,阳月,坤月,良月,亥月,正阳月,小春月,应钟,小阳春。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畅月,辜月,葭月,龙潜月,黄钟。

十二月:季冬,末冬,残冬,严冬,杪冬,穷冬,暮冬,腊冬,腊月,涂月,嘉平月,蜡月,严月,冰月, 月,丑月, 月,穷节,大吕,星回节,除月。

书法落款常用词之五:季令

春:阳春,青春,三春,九春,芳春,青阳,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昊天,长嬴,朱明。

秋:金秋,商秋,素科,三秋,九秋,素商,素节,高商,商节,金天。

冬:三冬,九冬,寒冬,安宁,玄英。

书法落款常用词之六:节令

正月初一:元旦,元日,元朔,元正,元春,元辰,正朝,三朝,改旦,三元,岁朝。

初七:人日。

正月十五:元霄,元夕,元夜,灯节,上元。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令节,上除。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浣花天,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午日,蒲节。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乞巧节,星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重九,菊花节。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宁岁。

每月初一至十称“上浣”。

每月初一称“朔”,“旦”,“额。”

每月十五称“望。”

每月十六称“既望”,“望后。”

每月末日称“晦。”

每年清明节前一至二日为“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