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道昭简介(北魏诗人、书法家)

郑道昭,455年-516年,字僖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魏碑体鼻祖,工书善正书,体势高逸,作大字尤佳。被誉为“书法北圣”,南与王羲之齐名,有“南王北郑”之誉。

郑道昭简介(北魏诗人、书法家)-杭州书法高考培训班

郑文公碑拓片

书法作品

“云峰刻石”是山东掖县(今莱州市)的云峰山和大基山、平度县天柱山、青州市玲珑山上北朝摩崖刻石的总称。据统计,有云峰山刻石40种(计入2000年9月新发现的4种)、大基山刻石25种、天柱山刻石11种和玲珑山刻石6种,总计82种。 其中,北朝刻石51种:
云峰山刻石(22种)
《郑文公下碑》
《论经书诗》
《咏飞仙室诗》
《耿伏奴题字》
《观海童诗》
《右阙题字》
《九仙之名题字》
《安期子题字》
《王子晋题字》
《赤松子题字》
《浮丘子题字》
《羡门子题字》
《神人子题字》
《鸿崖子题字》
《列子题字》
《赤□子题字》
《云峰之山题字》
《当门石坐题字》
《山门题字》
《左阙题字》
《重登云峰山记》
《石匠题字》(《石匠于仙题字》和《石匠于仙人题字》合计)
大基山刻石(16种)
《南山门题字》
《朱阳台题字》
《青烟寺题字》
《玄灵宫题字》
《北山门题字》
《白云堂题字》
《置仙坛诗》
《中明坛题字》
《青烟里题字》
《岁在壬辰建题字》
《仙坛铭告》
《云居馆题字》
《石人名题字》
《双钩白云堂题字》
《郭静和题字》
《白云堂畔题字》
天柱山刻石(7种)
《郑文公上碑》
《东堪石室铭》
《上游下息题字》
《天柱之山题字》
《姚保显造石塔铭》
《天柱山颂》(又名“四言诗残刻”)
《天柱山铭》(原石已毁)
玲珑山刻石(6种)
《游槃题字》
《白驹谷题字》
《白云堂中解易老题字》
《登百峰山诗》
《解衣冠处题字》和《哀子诗》(均仅见著录而未见刻石及拓片)

郑道昭(?-516年),字僖伯,自署中岳先生,司州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北魏诗人、书法家。

郑道昭少而好学,博览群书,曾入中书学,入仕即任秘书郎,很受孝文帝拓跋宏信任,后受到从弟郑思的牵连而被贬出禁,转而担任司徒元详的谘议参军。正始元年(504年)后,郑道昭曾先后三次上表,劝谏宣武帝元恪重视教育,但都未被采纳,于永平三年(510年)被推为光州刺史,又于延昌二年(513年)转任青州刺史,后入朝任秘书监。熙平元年(516年),郑道昭暴病而亡,获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号“文恭”。

书法上,郑道昭是洛派的书法家,不仅发展了方折的书风,而且吸收民间圆笔作书的特色,创造了洛派真书中规矩整饬、结构严密的圆笔流派,叶昌炽称其为“书中之圣”,祝嘉则欲尊其为“北方书圣”;文学上,其五言诗既具有会通南北、折中古今的特点,又具有魏晋以来玄言诗以老庄玄学的思想方法来叙述体悟玄理的特点,但超越了玄言诗只体味玄理而不强调景物特殊性的特点;其创作有诗赋数十篇,多散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有其诗四首,《全后魏文》辑有其文五篇。

人物生平

君臣咏缀

郑道昭少年时就很好学,博览群书。早年为中书学生,后升为秘书郎,又任主文中散,升为员外散骑侍郎、秘书丞,兼中书侍郎。

太和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497年10月7日,庚辰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军从洛阳出发,再次南伐废主僣立的齐明帝萧鸾,郑道昭随孝文帝出征。十一月十四日(497年12月23日,丁酉日),北魏的军队于沔北打败了南齐的军队。

太和二十二年三月三十日(498年5月6日,辛亥日),孝文帝到达悬瓠(在今河南汝南县)。大概在四月,孝文帝在悬瓠方丈竹堂宴请随从群臣,郑道昭和兄长郑懿都在孝文帝身边陪坐。

随着乐队奏起乐曲,众人饮酒尽兴而呈半醉状态之际,孝文帝乘兴唱道:“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彭城王元勰、郑懿、邢峦、郑道昭、宋弁相继应和。其中,郑道昭唱道:“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唱和完毕后,孝文帝对郑道昭说:“近来虽被迁都事务所牵,和众才子也没有中断咏诗,但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尽兴的。”于是命邢峦把所咏的诗歌加以整理编成集子,又对郑道昭说:“在这几年,你家连遭丧事,但你仍眷恋吟诗作赋,我很为之感动。”不久,郑道昭升任中书郎正职,转任通直散骑常侍。

因弟获贬

景明元年八月十八日(500年9月26日,乙酉日),元勰与傅永合力在肥口大破陈伯之,使得淮南归北魏所有。这时,北魏宣武帝元恪下诏,遣时任给事黄门侍郎的郑道昭前往淮南劳军。

景明二年(501年)五月,咸阳王元禧与自己王妃的哥哥给事黄门侍郎李伯尚、氐王杨集始、杨灵祏、乞伏马居等人谋反。二十九日(501年6月30日,壬戌日),元禧因谋反失败而被赐死于私宅。因受到从弟郑思参与元禧谋反的牵连,郑道昭与兄长郑懿都被贬出禁。十一月初七日(501年12月2日,丁酉日),北海王元详任太傅,兼任司徒,便让郑道昭和琅邪人王秉担任其谘议参军。

三表敦学

正始元年五月初一日(504年5月30日,丁未日),元详被贬为庶人,不久后突然气绝身亡。 大概在此之后,郑道昭升任国子祭酒。任内,郑道昭上《求树汉魏石经表》,劝谏宣武帝重视教育,修建学馆,修复汉魏石经,大规模培植人才,但宣武帝没有听从。 十二月初四日(504年12月25日,丙子日),宣武帝下诏让殿中郎陈郡袁翻等议定律令, 时任国子祭酒的郑道昭参与其中。

正始四年九月初三(507年9月24日),宣武帝下诏让百官都进位一级, 郑道昭大概在此时升任秘书监。

永平元年(508年)至延昌元年(512年),广平王元怀担任司州牧。 其间,郑道昭与宗正卿元匡曾担任司州州都督。任内,郑道昭上《请置学官生徒表》,力陈礼乐教化的重要性,并援引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重视文化教育的事例,苦心规劝宣武帝制定新的学令,让天下士子都能入国子学。宣武帝下诏说:“你崇儒促学的用意是非常可嘉的。新的条令不久就可以颁布,付诸施行也不会很久了。你真是尽职尽责,没有旷废职事。”以此对郑道昭进行褒奖,但没有同意执行他的建议。于是,郑道昭上《请置学官生徒又表》,但没有得到宣武帝的答复。 [2-3]之后,郑道昭迁任秘书监、荥阳邑中正,大概还由荥阳邑中正升任司州大中正。

出镇二州

永平三年(510年),朝议认为光州风尚习俗近于南楚,号称“东秦”,是田单用火牛阵破燕国军队逞武和郦食其驰骋辩才的地方,民俗浇薄,风气大坏。宣武帝询问谁能治理时,朝臣们认为非郑道昭不能治理。于是,郑道昭以平东将军的身份出京担任光州刺史,携儿子郑敬祖、郑遵祖、郑顺祖到达光州任所。 任内,郑道昭曾在光州(今山东莱州市)大基山依东、西、南、北、中虚设青烟寺、白云堂、宋阳台、玄灵宫、中明坛等炼气之处,并刻字为志。

延昌二年(513年),郑道昭由光州刺史转任青州刺史,仍任平东将军。

在任光州刺史和青州刺史期间,郑道昭在云峰山、大基山、天柱山和玲珑山(“云峰四山”)上主持刊刻了数十种刻石,其中《郑文公碑》等传为其所书。

暴病而卒

之后,郑道昭再次入朝任秘书监,转拜平南将军。

熙平元年(516年),郑道昭暴病而亡,北魏孝明帝元诩追赠其为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号“文恭”。

主要影响

书法

主要特色

就传为郑道昭所书的刻石(参见“主要作品·书法作品”)来看,若考虑石刻有无对墨迹的失真、墨迹上石时有无收缩墨痕的现象和摩崖刻石的风化问题3个方面,则郑道昭的书法刻石与他的墨迹虽有差距,但差距不大,主要是刻石上字口已失去刀痕处,字画有的变圆和变瘦。就此来看,郑道昭的笔法是篆法、隶法皆有,方笔、圆笔并用,大字方笔多于圆笔,小字圆笔多于方笔,应属于北魏书体体系中以方笔为主的书法艺术。

若不考虑上述3个方面,就刻石的书法艺术而言,流派上,郑道昭是洛派的代表书家,其书法是钟繇《公卿将军奏上尊号》的遗风,笔势洞达,雄伟磅礴,虽具天趣,却呈现出一定的法度,不像《乙瑛碑》那样有海鸥云鹤的风姿。用笔上,郑道昭不仅发展了方折的书风,写出了气势豪放的擘窠大字,而且吸收民间圆笔作书的特色,用以书碑及摩崖题字,同时力去北朝真书中狞犷的面貌,而代之以端庄的风标,创造了洛派真书中规矩整饬、结构严密的圆笔流派。 整体上,郑道昭书写的字体风格多变,方圆肥瘦各具特色,布局一也变化多端,可以看出郑道昭在书法艺术中的探索。 具体而言,郑道昭的书法有以下特色:

一、云峰山刻石

西周时期的《散氏盘》在金文中以圆转之笔、横衍之势自创一格(金文多取纵势),用笔醇厚,具有英鸷雄浑之势,而传为郑道昭所书的《郑文公下碑》承其余绪,不论碑额碑身,均取横势,且碑额“荥阳郑文公之碑”数字取方折之势,碑文书写则圆转有篆意,笔意内含,浑厚强劲,字势宽博、意态冲和,浩逸天成,章法稳重,给人以肃穆之感。

同时,《观海童诗》和《九仙之名题字》等用笔肥重;《论经书诗》等则多方笔,偃笔突出,笔意外露,用笔大起大落,爽朗明快,洗炼大方,结体开张洞达,艺术风貌呈现出纵横高迈、自然潇洒的一派。

此外,新发现的《列子题字》等“四仙”刻石行笔主要以中锋为主,笔画丰满,侧锋很少用之,仅见于短小笔画,如侧点等。许多笔画,行笔以涩见力,沉着庄重,如“乘”和“崖”等横画。结体宽博端庄,虽方正端严而不拘谨呆板,稳健之中流露出飞动,有一种态情放纵、闲逸悠情的意趣。其中,《鸿崖子题字》等笔势取上扬之势,尤感纯朴、飘逸、自然;《神人子题字》中的“崖”字、“风”字的左撇作顿笔方收,有意挫成方笔,采取内圆外方的写法,锋角突出,笔势雄奇;《赤□子题字》等“之”字,多数捺笔作长捺,末端有意放长,亦有行书笔意,用笔于扎实稳健之中也不失飘逸与洒脱。

二、大基山刻石

大基山刻石中,传为郑道昭所书的《青烟里题字》、《中明坛题字》、《仙坛铭告》和《玄灵宫题字》等有肃穆浑融之姿,用笔圆厚,结体平和;《岁在壬辰建题字》等则有淡然、飘飘欲仙的风姿。

其中,《青烟里题字》和《岁在壬辰建题字》用笔瘦峭而圆,撇与钩均用捺,全用隶法,圆中又露方,其字大至七寸,而点划却细如小指,提按顿挫,藏锋用笔,书势雄健,力可抗鼎,别具风味;《中明坛题字》用笔圆中有方,庄严质朴。

此外,《置仙坛诗》和《论经书诗》一样,系榜书大字,浑厚古穆,字体圆润;《双钩白云堂题字》的“白云堂”三字双钩,移步换形,富于情趣。

三、天柱山刻石

天柱山刻石中,传为郑道昭所书的《东堪石室铭》和《咏飞仙室诗》一样瘦劲飘逸。而《天柱之山题字》的“此天柱之山”五字多轻用中锋圆笔,行笔不极意顿挫,一般是轻入疾行轻驻,放纵不羁,于自然潇洒中突出地表现了飞动的神采。尤其是“此”字,横一笔纵情急就,任其势长,然并不见笔单力薄,表现了极强的腕臂力量;竖笔则短列相配,末笔起落含蓄,圆转尔后翘起,与全字结合,屈蟠如卧龙。与《瘗鹤铭》的“此”字相比,显得略胜一筹。此外,“之”字末笔如长戟,“山”字结体似铁叉,刚健有力,都是很有特点的。

四、玲珑山刻石

玲珑山刻石中,传为郑道昭所书的《游磐题字》等刻石用笔方硬峻利,体方笔厚,沉着苍老,结体宽博端正,体现出一种紧俏庄严的独特风貌。 用笔上,《白驹谷题字》用笔方折,波挑翻动,字径一尺多,和《郑文公下碑》碑额一样,是雄强厚密、笔力横绝的方重之笔,与《龙门二十品》中同属于洛派的《孙秋生造像记》和《魏灵藏造像记》相比,则遒劲奇伟的风格远胜二者;《游槃题字》则善于变化,纵笔态肆,结字布局随之迥异,章法浑然如《散氏盘》,大小、长短、疏密变化途离,流露出一种不事雕琢的意味。

历代评论
清代阮元:①我朝乾隆、嘉庆间,元所见所藏北朝石碑,不下七、八十种。其尤佳者,如《刁遵墓志》、《司马绍墓志》、《高植墓志》、《贾使君碑》、《高贞碑》、《高湛墓志》、《孔庙乾明碑》、郑道昭碑、《武平道兴造像药方记》、建德、天保诸造像记,《启法寺》、《龙藏寺》诸碑,直是欧、褚师法所由来,岂皆拙书哉?(《南北书派论》) [50] ②即以焦山《瘗鹤铭》与莱州郑道昭《山门》字相挍,体似相近,然妍态多而古法少矣。(《北碑南帖论》)

清代包世臣: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以《中明坛》、《云峰山五言》验之,为中岳先生书无疑。碑称其“才冠秘颖,研图注篆”,不虚耳。(《艺舟双楫·论书一·历下笔谭》)

近代康有为:①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石刻》,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种同一体者。《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峰》为圆笔之极轨,二种争盟,可谓极盛。(《广艺舟双楫·卷四·余论第十九》)②数寸大字,莫如郑道昭《太基仙坛》及《观海岛诗》,高气秀韵,馨芬溢目。(《广艺舟双楫·卷六·榜书第二十四》)③《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广艺舟双楫·卷六·榜书第二十四》)

近代杨守敬:云峰郑道昭诸碑,道劲奇伟,与南朝之《瘗鹤铭》,异曲同工。(《学书迩言·评碑》)

近代叶昌炽:隋以前碑版,有书人名可考者,南朝以陶贞白为第一,贝义渊次之;北朝以郑道昭为第一,赵文渊次之。其余,南之徐勉,北之萧显庆、王长儒、穆洛、梁恭之,皆入能品。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荜路蓝缕进于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剸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心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书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举世噉名,称右军为书圣,其实右军书碑无可见,仅执《兰亭》之一波一磔盱衡赞叹,非真知书也。余谓郑道昭,书中之圣也;陶贞白,书中之仙也。(《语石·卷七》)

近现代书法理论家祝嘉:

①南朝禁碑,到齐、梁以后,虽已稍弛,但久而成俗,石刻仍少,法书只藉法帖以传。而帖多为行草小字,一翻再翻,到了今日,精神已失,面貌或非。北朝则适相反,简牍虽然无存,而刻石至多,丰碑、摩崖、墓志,实不胜纪,且各有其体,各极其妙,若西施、王嫱,难选其尤。但署名的很少,即有也仅知其姓名,不详其他。且一石之外,不可再见。象《石门铭》之雄强飞逸,位置天然,可谓登峰造极。然对于作者,所知道的,也不过“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十字而已。二十世纪初出土之《霍扬碑》,笔法集北碑之长,结构也极其变化,雄强且为诸碑之冠,作者也不署名,已有专文论及。求其作品多,家世详,只有郑道昭一人。《云峰石刻》,确知为郑道昭所书的,在三十种以上。字大的近尺,小的也二寸。一字的结构,全幅的章法,其遒丽天成,只于钟鼎文见之,《石鼓文》已稍拘束了。其笔法多取于篆,所以于《郑文公碑》,自称为“草篆”。用隶法处也多。方笔有纯方的,象益都的《白驹谷》;圆笔有纯圆的,象《郑文公碑》;云峰诸刻,则有方圆并用的。且粗的不觉其肥,细的不嫌其瘦,纵笔所至,无不如意,真是神乎其技。其成就决不在王羲之之下,应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

②王羲之为我国的书圣,能执笔的人都知其名。但北魏的郑道昭,于书法上的成就,决不在羲之之下。以他们两人现存的法书来说,可谓异曲同工,南北辉映,应奉道昭为北方书圣,以与王羲之这一位南方书圣并尊,使后人有所取法。 [58] ③郑道昭的《郑文公碑》,知的人较多,但这碑(《郑羲上下碑》)不是他最高的作品,云峰其他石刻,得天然之美,变化最大,——方笔、圆笔,篆法、隶法,无不具备,若奇花异草,高妙难名。惜得窥全豹者少,所以名不甚著。《郑文公碑》他自称为“草篆”,他是用篆法作楷书的,云峰诸刻石,布白全学钟鼎,很得天然之美,用隶笔处也很多。六朝人是学隶而写楷的,用隶法是最普遍的,不止道昭一人。《广艺舟双楫》说:“《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峰》为圆笔之极轨,二种争盟,可谓极盛。”其实《云峰石刻》,用方笔处,也不为少。在云峰等三山之外,尚有益都北峰山《白驹谷题字》,则纯为方笔。方笔写大字更难,在道昭书中,又别为一体,甚为可贵,留在下面详论之。所惜者,其行草小字,没有流传下来,和王羲之没有大字留下来,同是憾事。(《书学论集·郑道昭及其〈云峰石刻〉》)

近现代书法家沙孟海:中古数书家玉,北郑继南王。洞天万山骨寒,字字发幽光。云峰并经峪,山左两大宗。榜书何雄伟,泱泱大国风。(《为山东云峰山刻石讨论会题诗》)

诗歌

《魏书》和《北史》俱称郑道昭“好为诗赋,凡数十篇”。但现存郑道昭的诗歌作品仅仅6首,而其中的《咏飞仙室诗》是否郑道昭所作尚有争议, 故难以对其诗歌的成就作出全面分析,只能根据其现存诗歌作品对其五言诗成就作出较为全面的分析。

郑道昭是北朝较有成就的诗人,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相近,作有笔力纵横、挥洒自如、幻想奇特的《论经书诗》等。 从五言诗的发展史、郑道昭所处的时代及其现存五言诗作品来看,郑道昭的五言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色:

一方面,郑道昭的五言诗继承了北魏前期崔浩、高允等人的文学成就,同时又吸取了南朝诗歌典丽清新的特点,拉开了北朝诗人吸取南朝诗歌成果以弥补自身不足的序幕,既有对于光州青山绿水的精细刻画,语言精练工整,又有感荡心灵的抒情,还带有北朝文辞所特有的尚质求实、刚健朴素的风格,具有会通南北、折中古今的特点,反映了北朝中后期诗歌演变发展的现状。

另一方面,郑道昭的五言诗具有魏晋以来玄言诗以老庄玄学的思想方法来叙述体悟玄理的特点,却通过云峰山、大基山等地具体的、特殊的山水景物来体悟玄理,所描写的自然景色都是特定的、具体的山水景物,而不是玄言诗中概括性、概念化的山水景物,超越了玄言诗只体味玄理而不强调景物特殊性的特点。如《与道俗十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峰山论经书》前半部分描写的是云峰山的霞旌、林峦、双阙、涧岨等自然景色,同时又描写了姑射踪、朱台日等仙界景色,接着表达情感“相翔足终身,谁辨瑶与□”,最后述说体悟到的玄理——“万象自云云,焉用挂情忆”;《登云峰山观海岛》中描写的景色是在云峰山远眺中看到的仙鹄、玉车、金轩、紫盖、流精等仙界景色,并叙述自己在仙境的活动“往来风云道,出人朱明霞”,最后述说体悟到的玄理——“秦皇非徒驾,汉武岂空嗟”。

历史评价

北魏公孙崇:秘书监郑道昭才学优赡,识览该密。(《魏书》)

北齐魏收:其在二州,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魏书》)

清代龚自珍:余平生不憙道书,亦不愿见道士。以其剿用佛书门面语,而归墟只在长生,其术至浅易,宜其无壤文渊义也。独于六朝诸道家,若郭景纯、葛稚川、陶隐居一流,及北朝之郑道昭,则又心喜之,以其有飘飖放旷之乐,远师庄周、列御寇,近亦不失王辅嗣一辈遗意也,岂得与五斗米弟子并论而并轻之耶?(《上清真人碑书后》)

现代书法家骆恒光:擒龙气势雄,独与右军相峙立,悠悠万古仰英风。(《题郑道昭画像》)

山东省文博书画协会副会长张从军:道昭出身于南北朝名门贵族,一生经历较为平淡,没有跌右面伏的大变化。其思想成份在儒家为主的情况下,兼杂玄、道。(《荥阳郑氏与郑道昭生平思想考略》)